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文明专题 >> 我身边的竹溪好人
不让娃儿们缺爱!大山里30个留守孩子的“夏妈妈”
时间 : 2023-12-06   来源 : 本站

在农村,留守儿童是一个特殊群体。由于父母外出打工,这些孩子普遍缺少关爱。竹溪的夏正莉是两个孩子的母亲。4年前,她主动成为了村留守儿童托管中心的“孩子王”,成为了孩子们口中的“夏妈妈”。

mmexport1701824524227.jpg

 感同身受,关注留守儿童成长

12月2日,太阳暖融融照射在竹溪县县河镇安家沟村的山梁上。在村留守儿童托管中心门前的场子上,一位中年妇女正带着十几个孩子,在阳光下围成一圈,整齐朗读《弟子规》。童声朗朗,孩子们身上暖融融的,小脸蛋红扑扑的。

中年女子是川妹子夏正莉。她现在的身份是安家沟村文书、儿童主任。孩子都来自于村里的留守家庭。管理留守儿童托管中心,是夏正莉的主要职责之一。从四川到广东,再回到湖北,夏正莉走了一条曲折的人生之路。

夏正莉的家在四川达州。高中毕业后,她南下广东打工。在广东,她认识了 竹溪小伙龚国安。结婚后,两口子依旧在南方打拼,两个孩子都留在竹溪老家由老人抚养、照顾,成了留守儿童。

老人都精力有限,文化程度也不高,教育孙子辈的孩子很吃力。但夏正莉和龚国安为了养家,没有更多选择。后来夏正莉发现,留在老家的两个孩子都养成了上网、逃课的恶习,学习成绩也一降再降。夏正莉和龚国安想过很多办法,然而身在异乡,鞭长莫及。

经过反复思考,夏正莉和龚国安决定:回老家去,不缺席孩子的成长。就这样,2003年,他们从广东回到了龚国安的老家县河镇安家沟村。

回来后,夏正莉当选为村文书。这让她有更多的机会接触村里不同的村民家庭。安家沟村位于县河镇中部,是该镇经济最落后的几个村之一。近些年,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村里常年在外务工的村民越来越多,村子“空心化”、家庭“空巢化”、家长“老龄化”的现象较为突出。一些留守孩子,由于种种原因,所在的家庭甚至是单亲。这些孩子,得到的关爱比当年夏正莉家的孩子还少。因为没有父母照顾,他们眼神躲闪,惧见生人。放学后,都在玩手机,看电视,对学习兴趣不高。

 mmexport1701824484378.png

“童伴妈妈”,爱之花在大山里绽放

读书,是世界上回报最高的投资。看到这些孩子,夏正莉眼前经常浮现起自己和丈夫在南方时留在老家的两个孩子的身影。她就在想,自己能不能为这些留守孩子做些什么呢?

2018年,竹溪县“经典100悦读社”来到安家沟村,在村里开办了“童伴之家”,为村里的留守儿童开设第二课堂,组织他们阅读课外书籍、做游戏,为他们辅导作业,丰富他们的周末生活。该项目不收取任何费用,深受家长和孩子们欢迎。高峰时,周末参加活动的留守儿童达30余人。可是,由于种种原因,该公益项目开展一年后搁浅。

这时,夏正莉因为在村里工作几年了,对村里的情况更加熟悉。每次入户走访时,她发现村内年轻人大多数都外出务工了,留在村里的,大多数都是留守老人,带着孙子或者外孙。老人教育孩子缺少方式方法,很多时候也管不住孩子,只能听之任之。夏正莉就决定,把孩子们组织起来,不上课的时候都去村留守儿童托管中心,她当“童伴妈妈”,负责开办“第二课堂”,督促孩子们学习,做游戏,开展劳动实践活动。同时,“童伴之家”公益项目要设法留住,成为孩子们的“乐土”。

在县民政局、村两委的支持下,夏正莉开始实施自己的计划。她挨家挨户走访,给老人们做工作,甚至通过电话与留守儿童的家长联系。有些老人,觉得村留守儿童托管中心较远,自己在家里带孩子责任重大,担心孩子来去路上不安全,不同意孩子去。还有的老人,直接说孩子不愿意,一推了之。

 视同己出,成了30个娃的“夏妈妈”

夏正莉认定,这是一件利国利民的好事。她就不厌其烦地上门做工作。一次不行,两次;两次不行,三次。起初,住得近的几户人家的留守孩子,被老人送到了村留守儿童托管中心。不管孩子多少,夏正莉都全力以赴,像对自己的孩子一样对送来的孩子。送来的孩子,很快就有了明显的变化。

萱萱是第一批被送到村留守儿童托管中心里最小的女孩。在她很小的时候,母亲就弃她而去;父亲在外打工,每年只在过年时回来住十来天。刚来的时候,别人跟萱萱说话,她都害怕,甚至哭泣。后来,夏正莉经常抽空去萱萱家去和她一起玩耍、做游戏,聊天。现在,孩子开朗了很多。今年“六一”村里开展活动时,萱萱还会主动参加表演节目,也变的自信了很多。

妮妮也是被老人送到了村留守儿童托管中心的孩子。夏正莉刚开始去妮妮家时,妮妮总是偷偷的拿着奶奶手机玩,也不愿与人交流,眼神中散发着不自信,夏正莉和别的大一些的孩子通过课外阅读,给她讲一些有趣的故事,丰富了妮妮的假期生活,帮助她远离了电子产品。现在,妮妮非常爱看课外书籍,总会缠着夏正莉给她讲故事。而且每次放学时,她都会主动借书带回家阅读,第二周都会按时把书还回来。妮妮在学校成绩也迅速提升,直至名列前茅。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妮妮成为了一个爱看书且有自信的女孩,这让她在外地打工的父母非常开心。

孩子们的变化,传遍了村庄。主动送孩子来的老人越来越多。好几个家庭,甚至将两个孩子都送到了托管中心。现在,定期来村留守儿童托管中心参加各种活动的孩子达到了30人左右。最大的14岁,最小的才3岁。平时的周一到周五,有些孩子放学后就会来到托管中心,在这里看书、写作业;周六和周日,夏正莉组织孩子们阅读课外书籍、做游戏,为他们辅导作业,丰富他们的周末生活。几年的朝夕相处,孩子们和她建立了深厚的感情。很多孩子喊她由“夏老师”改为“夏妈妈”。

 带好孩子,让童年的"爱"不再缺失

孩子们的变化和进步,让村民们欣喜不已。10岁的小梦,今年读三年级。她的父母和爷爷都在外地打工,平时她跟着奶奶在村里生活。以前,小梦喜欢偷偷摸摸看电视,玩手机。奶奶把她送到村留守儿童托管中心后,小梦活泼多了,经常考第一,得了很多奖状。“夏老师对娃子们好得很,娃子们喜欢去她那里,她帮忙把娃子管好,我们沾光。”小梦的奶奶说道。“现在的娃子们难得管,我们管不了!夏老师脾气好,有耐心,送去了我们省心多了。”提起夏正莉,村民们都说好。

夏正莉家住县城,距离安家沟村20多公里,她是村里的文书,日常工作琐屑而繁杂。每个周末,她都要放弃难得的休息时间赶回村里,组织孩子们开展活动,而且没有任何报酬。有人问她:“你这样做,到底图什么”?夏正莉说:“人总是需要一点精神的,我只是想通过自己的努力,让村里的孩子童年的‘爱’不再缺失,让他们童年快快乐乐。”

安家沟村支书柏俊波介绍,除了“童伴妈妈”的陪伴,村里也定期邀请派出所民警来“童伴之家”,向孩子们普及交通安全知识、消防知识,开展暑期防溺水、防雷击等安全教育。同时,“童伴妈妈”还建立了家长微信群,把孩子们做功课、玩耍的视频发给家长,增强亲情联系,让外出务工村民没有后顾之忧。  

前不久,十堰首届社区社会组织公益项目创投大赛举行。由夏正莉负责的安家沟村关爱儿童志愿服务队“关爱留守儿童成长 有‘助’幸福有‘依’”项目,获得一等奖。这是对她四年来辛苦付出的肯定,也是褒奖。她的人生目标是:秉承一个"妈",一个"家",一条"纽带"的理念,把孩子们带好,让他们童年的"爱"不再缺失。(萱萱、妮妮等为化名。)


主办:竹溪县城市文明创建中心、中共竹溪县委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办公室

投稿邮箱:zxwmw2023@163.com

鄂公网安备 42032402000144号

鄂ICP备2002300625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