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竹溪县南大桥上,一排曾经毫不起眼的隔离墩,如今却成为市民津津乐道的“城市画廊”。这些原本仅用于分隔车道的灰色水泥墩,在“朝画夕室”画室的巧手绘制下,摇身一变成为承载“梅兰竹菊”传统意蕴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艺术载体,为城市增添了一抹亮丽的文明色彩。
“安全卫士”变身“文明使者”
过去,南大桥的隔离墩只是冷冰冰的市政设施,默默履行着分隔车流的职责。如今,它们被赋予了新的使命——成为传播文明、弘扬美德的“城市文化名片”。“朝花夕拾”画室的志愿者们以“梅兰竹菊”四君子为主题,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用画笔让这些水泥墩焕发新生。傲雪寒梅象征坚韧,配以“富强民主”;幽兰吐芳寓意高洁,呼应“文明和谐”;翠竹挺拔代表正直,映衬“诚信友善”;金菊傲霜彰显淡泊,搭配“自由平等”。每一幅画作都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让过往行人在匆匆步履间感受文明的熏陶。
义务绘制传递公益之美
“朝画夕室”画室是一支由美术教师、大学生和退休职工组成的公益团队,他们利用业余时间,历时两周完成了这批手绘创作。画室负责人汤小庆表示:“我们希望通过艺术的方式,让城市设施不再冰冷,而是成为传递正能量的载体。”他们的付出不仅美化了城市,更激发了市民的文明意识。不少路过的市民驻足欣赏,有的家长特意带孩子来学习画中的寓意,有的年轻人拍照打卡,分享到社交平台,让文明之美传播得更远。
小改造折射大文明
这一创新举措是竹溪县“创文”工作中的一项亮点工程。县文明办相关负责人介绍:“我们倡导‘微改造、精提升’,用最小的成本实现最大的文明效益”。这些手绘隔离墩不仅提升了城市颜值,更成为潜移默化的文明宣传阵地。未来,竹溪县还计划将这一模式推广至更多市政设施,如配电箱、公交站台等,让文明之花开遍城市的每个角落。
如今,南大桥的隔离墩已不再是简单的交通设施,而是一座座“会说话的文明墙”。它们诉说着传统文化的魅力,传递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见证着竹溪市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从“水泥墩”到“文明窗”,它们的蜕变,正是城市文明进步的生动缩影。(乔慧超)